2025年4月21日,《中国工业报》头版、数智版头条刊发文章《用“中国韧性”对抗关税战 全球电子产业链“再格式化”》,文中报道了yl7703永利曾剑秋教授观点。
针对2025年4月11日美国海关发布的关税豁免令在全球电子产业所引发的影响,曾剑秋教授以“内外经济循环理论”进行分析,并指出美国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对经济规律的妥协。从产业发展与国际贸易视角来看,任何国家的经济战略都需遵循内外经济循环协同效应,即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良性互动实现效率最大化。若政策违背这一规律,最终会反噬自身利益。具体到电子产品领域,网络全球化与信息流动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驱动力,要求各国在产业链分工中寻求协作,而非割裂。
文章继而分析到,“美国陷入‘卡脖子’与‘被卡脖子’的双重困境。”一方面,美国试图通过补贴推动本土芯片制造,强化高端技术垄断;另一方面,又不得不依赖中国的成熟制程芯片与封装能力,以及中国市场的消费支撑。这一矛盾行为暴露其战略目标与执行能力脱节。
而我国当前需通过加速国产自主突破夯实产业韧性,自主创新是重中之重,推动实现自主替代必然能够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变局中的主动权。未来全球供应链将呈现“区域化+安全优先”特征,中国需坚持“自主可控”与“开放合作”并重。
最后,文章总结道,关税战无法改变全球分工的基本规律。中美双方更理性的选择是从“竞争优先”转向“合作优先”,在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探索利益交汇点。美国豁免部分电子产品关税,既是对现实利益的妥协,也是对全球产业链“再格式化”的试探。这场贸易战已证明:单边主义难以奏效,完全脱钩更不现实。未来的全球电子产业竞争,将是“技术自主”与“开放合作”的平衡术——中国需在维护产业链安全的同时,保持创新生态的开放性;美国则需在保护主义与企业利益间寻找平衡点。
详情请参见原文:
中国工业报数字报-用“中国韧性”对抗关税战 全球电子产业链“再格式化”
